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
源 流 汉族,即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融和而成的汉藏语系汉语族群体。发祥地在中国的黄河流域,主导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和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今陕西桥山保有汉族始祖黄帝陵。汉人的一般外观特征,中高个头,黄皮源流
肤,黑头发和黑眼睛,习称龙的传人,又称炎黄子孙。使用由象形文发展而来的汉文方块字,操汉语。果敢的汉族,主体是1897年随着果敢地一起,被划归英属印缅殖民地。1948年缅旬独立,随之成为缅甸联邦所属的一个特殊的汉民族地区和特殊的汉民族群体。在当代国家社会生活管理中,为有别于中国人和缅籍华侨,果敢汉族有时又被称为果敢汉族,是近古、近代、现代果敢地方的主体民族,所占人口比重均在80、果敢族。
90%;主导果敢地方社会生活,至今约500多年。划归英属印缅,也已100多年。但他们的自称,仍是汉族或汉人。今果敢汉族人口为16185户120375人,占总人口86.57%。其迁徙的来龙去脉,参阅《人口节》、《人口源流目》。特区5区1市18乡,均有汉族分布;区内289个行政村中,268个村有汉族分布,占92.73%。其中,纯汉族村246个,占行政村总数85.12%。
习俗 果敢汉族,因为聚居于果敢,又是果敢近古、近代、现代主体族群。因此,不但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汉族的古老传统习俗,同时,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加之地连中国,边民互相友好交往频繁,因此,也不断吸收着中国汉族文化发展的新潮,结合缅甸和果敢的实际,在继承的基础上,相应有所创新和充实。
①饮食习俗。果敢汉族,历史上多分布山区、半山区,主粮为大米、玉米,次为小麦、莽麦、豆类、薯类。肉食,以猪肉为主,次为鸡、牛、羊、鱼肉。农村居家,通常日食3餐。每年农历冬腊月,均有“杀年猪”,腌火腿、灌香肠、腌酸肉、卤豆腐、腌咸菜等传统储备。民间杀猪,仍多数保留火烧去毛的方式。杀猪当天,还普遍保留请客吃饭的传统,少则两三桌,多则十来八桌。餐桌上必有“凉拌”一碗,习称“生肉”。多以火烧猪头皮为原料,添加萝卜丝或莴菅丝,再加酸料,以及姜、蒜、辣椒、荒萎等佐料,拌匀而成。有的还以新鲜猪肝为原料,切片、拉丝,剁成泥状,再加新鲜橄榄皮粉末、酸料及姜、蒜、辣椒、荒萎等佐料,拌合而成,习称“肝生”。这两碗“生肉”凉拌,突出的是清新爽口这个特色。其次,就是用三线肉做卤肉,添加大红颜料,习称“红肉”,以突出喜庆的气氛。其他还有小炒、烧烤、排骨、酥肉及素菜等,通常都是“八大碗”或“十大碗”。近些年来,由于多次发生误食感染旋毛虫病的猪生肉而中毒的事故,拌生肉已经减少,多改为熟肉凉拌。婚丧嫁娶宴客的菜肴,通常有烤鸡或烤鸭、拼盘凉片、猪肘子、油炸排骨、凉拌猪皮子、鱼虾、红肉、酥肉等,也是“八大碗”。宴客中,目前流行用啤酒、饮料;一般不上清酒,也看不到“劝酒”的场面,更难看到醉酒狂语、互伤感情的情形。其次,无论宴客或便餐、无论山区和城市,餐桌上均有一碗颜水,这几乎是一种惯例。居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素菜是青菜与酸笋合煮的酸把菜,以及京豆、干板菜、干腌菜等。杀鸡待客,被视为上宾之礼。其中,木瓜炒鸡,又被视为食疗兼备,健脾开胃,驱风除湿的佳肴。
果敢汉人待客程序通常是:问候请坐,然后传烟递茶,稍后便是就餐。抽烟,多限于男性;吸“老闷筒”最流行,即以龙竹为材料做成的烟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置备。有的是买来,有的是自己制作。据说制作的规格是“五湖四海三江口”,即筒底至插烟咀处,距离是5指高;烟咀外露,是4指高;烟咀与烟筒顶部夹角,距离是3指宽;故得此说。通常用老闷筒所抽的烟,叫“考蚌”烟,是一种国内生产的不带咀的卷烟,堪称“官民一致”。上流社会人士随身携带的卷烟,则多为中国造的春城、红河、红山茶、云烟、红塔山之类;山区农民,随身携带者,则有考蚌、昔娥卷烟,还有草烟。喝茶,几乎都是经过煎烤后的晒青泡茶,很少有人喝生泡的绿茶,堪称城乡一致。果敢汉人十分好客,不论你是什么时辰的来客,他们都会给你煮饭,留你就餐,即使没有酒肉、没有鸡鸭可用,但其待客热情丝毫不减。
其次,果敢汉人,春节保留春粑粑、吃汤圆、熬麦芽糖等饮食习俗。二月八、清明节,保留蒸团子、染黄饭等饮食习俗;所用染料叫“染粗爬花”,即天然野生的迷蒙花,有镇静、安神、助消化的功能;以此花水浸泡后蒸出来的糯米饭,色泽金黄,清香可口,老幼咸宜。五月端午,保留吃棕子的饮食习俗。八月十五中秋节,保留吃月饼、贡月亮的饮食习俗等等。
②服饰习俗。明代及其之前的古代,果敢汉人,不论男女,皆蓄全发;穿大襟上衣和摆档裤,戴包头;均以漆齿为美。清代开始,男女皆编发,盘于头上,戴包头,仍然漆齿。其中,妇女仍要缠足,穿“三寸金莲”绣花鞋;身着前短后长的大襟衣裳,系围腰。男子,仍穿大襟短裳,着竹麻草鞋、布草鞋或布鞋。20世纪初期,服饰习俗,局部有些变化,但基本上一直沿袭到40年代初期。比如1940年,土司杨文炳的太太蒋淑敏到仰光,为儿子杨振材备办婚礼用品时,人们对她的体态服饰记忆是:“她穿着中国传统服装的高大身材,以及穿着绣花布鞋的三寸金莲,在这时髦的商店内,显得很不合时宜。尽管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但她却毫不在意”。1944年她前往昆明,并乘坐英国领事的专车,抵达英国驻昆领事馆,与其丈夫杨文炳见面时,人们对其服饰仪表的感觉为:“当车门打开,走出来的却是一个身着中国传统服装、足登三寸金莲绣花鞋,带着一群脏兮兮的孩子的土司太太时,使人们惊呆了”。(参见《杨家)。
20世纪40年代中期,土司官杨振材倡导维新改革,废除妇女缠足,果敢汉人服饰习俗,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形成果敢自己的风格。比如女子开始放脚,不再穿“三寸金莲”尖头鞋,而是穿圆口布鞋;不再着前短后长的大襟衣裳,而是穿大襟短衣,习称“姊妹装”。并开始扎头发,不再戴包头;或只戴毛线帽,时称“泡花帽”。男子不再蓄长发,而是剃光头,戴男式毛线帽,时称“头套”;或理短发,时称“东洋头”;不再穿大襟衣裳,而改穿对襟短裳。无论男女,皆不再漆齿。其中达官贤贵阶层,已经出现中山装、裙子或西装革履。
1968年缅共武装进入果敢,由中山装演绎而来的军便服、衬衫、登山鞋、遮阳帽,开始流行。
进入80年代之后,夹克、西装、衬衫、T恤衫、羊毛衫、连衣裙、牛仔、龙基等等,中西、泰缅各类服装,多元广泛进入,逐渐取代姊妹装、对襟衣等传统服饰。服装的形式多样,色彩多元,轻松活泼,潇洒自如,五光十色,各得其宜。目前,带有地方特色的服饰现象是:无论男女,乃至不分族别,日常生活中,脚上穿的,绝大部份是各式各样的凉鞋;身上穿的,绝大多数是T恤衫或衬衫,主要是适应果敢边缘热带气候环境。传统竹麻草鞋,已经绝迹;传统布鞋、布草鞋,也已稀少;伊然西装革履,也不太流行,仅在某些礼仪场合中,偶尔出现。
③婚姻习借。从古至今,果敢汉人中,也保留“门当户对”的“明媒正娶”,但始终不多,大致仅局限于名门望族、达官贤贵阶层。一般民间大众,流行而且被法律认可的是“偷媳妇”,即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为基础,双方内定时目地点,由男子星夜把女子接回家中,然后,由父母或亲属出面,报告本村当局,再由本村当局及亲属出面,料理善后事宜。“偷媳妇”的习俗,至今仍然是果敢地方汉族,乃至各民族婚姻嫁娶的主流形式。通常大多数人,是“一夫一妻”制,但也有少数“一夫多妻”的情形。果敢偷2次
媳妇的传统程序,大致如下:
一是丢聘。即在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前提下,男子应在朋友陪伴下,以某种饰物或现金,亲手面交女子,表示求婚;若女子收下信物,即表示已经定亲,开始受到地方法律的保护。
二是接亲。根据男女双方内定的时目地点,届时,男子在亲朋好友陪伴下,不声不张地将女子接回家中。路途稍远的会使用骤马或汽车代步。时辰,多为黄昏之后。女子接到家中,即行参拜天地君亲师的五老神位,并向公公婆婆行跪拜之大礼,宣告正式结为夫妻。其间,若女方遇到父母亲属的意外阻挠干涉,未能按时抵达约定地点赴约,男子可以到女方村长处求援,女方村长会出面促成女子依约出走,这也是地方法律规定。
三是行报礼。媳妇接进家的次日清晨,男方首先要向本村村长报告,以为备案。同时,邀请村长、长辈吃饭,以示证明。继之,由村长或村长派员、男方亲属为代表,携带茶包礼信,包括糖、茶、烟、酒、奶子、水果罐头等,到女方村长处报告,说明贵村某家某女,昨晚已被本村某家某男偷去,请予以谅解,并帮助斡旋善后事宜,习称“行报礼”。
四是做错礼。在女方村长引导下,男方代表携带茶包礼信,到女子家中,向女子的父母老人,表示歉意,请老人谅解,成全此一亲事。此时,女方老人会按传统约定的理路,指责男方的不成不是之处,乃至故意挑剔,口出怨言,显示自己的尊严。而男方此时,只能逆来顺受,洗耳恭听,接受训示,否则,即会假戏成真,引出麻烦。末了,女方家长收下礼物,等于承认了这桩婚姻,习称做错礼。目前,做错礼一项,已经弱化乃至退出。
五是讲礼钱。在女方家长认可后,男方亲属代表,女方亲属代表,如叔伯舅父等,要共同到女方村长处,协商聘礼数额。通常由女方家长代表开口要价,男方代表有保留地还价;经过讨价还价,搞清双方意见原委;最后由双方村长,根据男方支付能力,从中调和折衷,得出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数额。此时,男方代表即把预先准备的现金,当面点交给女方代表;若所带现金不足,则由男方村长当保,约定克期送达。通常协商成功,由男方代表出面,请女方村长家代劳备办酒席,宴请女方代表,习称“办东饭”,其开销由男方承担。其次,部份乡村,讲礼钱是在女方家,结果,“办东饭”也由女方家承担。关于聘礼多少,1947年《果敢单行法律问答》载:“彩礼多少,看树摘果不定”,即主要以男方家庭实际可支付能力为前提。1956年《果敢县情况综合》载:“男方交本村头人错礼2文,交女方头人错礼2文,交女方家长2文,交女方家彩礼300~500盾不等,间或700~800盾,乃至1000盾”。据《果敢》一书载:抗战之前,一般最高不超过100~200元;抗战胜利至1965年,土司规定至少200~300元。1993年第一特区《暂行法规》载:彩礼以人民币计算,最高不得超过960元;村长之礼为20元,其他杂礼30元。2003年第一特区《婚姻法修正草案》载:彩礼以人民币计算,分为1260元、1660元、2260元三等。2005年东山区太平乡执行的彩礼标准为:一等2260元,二等1260元,三等960元;若女方家长对彩礼数额不满意,不接礼金,男方可以直接将礼金交给乡政府保管,然后再由乡政府出面裁判定夺。红星区杏塘乡金杯大寨伍族村,则规定本村内婚姻彩礼,最多不得超过466元;至于嫁往外村外寨,则沿袭“看树摘果”,视男家情况而定;至于到外村外寨讨娶,得参考外村外寨要价而协商。西山区小街乡大牛场一带,2006年执行的女方村级所收礼金一项是160元,包括献龙、献稿、献庙等杂礼。
六是婚礼宴客。举行婚礼宴客,通常要“瞧日子”,一般以男女“生辰八字”,主要又是遵从女子“行嫁月”,如“猴虎二八月”之类,然后按民俗通书所载,加以择定。宴客时,庭院要搭建临时“亲棚”,以为遮阳蔽雨。待客,请有总管和相帮,还有“挂礼”,即代主人家记人亲、收礼金。有的人家还聘请“吹打先生”吹奏喷呐,习称“吹打”,显得更加热闹。晚上,一般都在庭院中举行打歌活动,有的还专门聘请业余打歌队开场表演,然后男女老少,同欢同乐,甚至通霄达旦。有的还招揽业者,来大门外摆摊,吸引来客娱乐;甚至招揽商贩,来大门外设点,做起零食小吃生易。乍看起来,客场、舞场、娱乐场、商场,是也非也。近年,老街地区电视台也加入了婚礼娱乐活动,只要主人聘请付费,他们就会把婚礼、婚宴、打歌等节目录下来,制成光碟,或在有线台转播,达到一家喜庆、百家欣赏的效果。据《果敢》载:“果敢汉人婚礼之最,要数1941年冬月印袭官杨振材的婚礼”。照说吉日前10天,迎亲队伍即已从炸地林出发,“人马上百”,前往中国云南昌宁,迎娶由昆明来到昌宁并在昌宁暂住的新娘鲁璇珍。这支队伍“全部西装革履”,另有土司卫队30人做护卫,“极尽豪华威风”。土司衙门,则从这一天起,开始待客,并从施甸请来了一个滇剧班子唱戏。同时“任凭赌博”。据说,当时远征军一架教练机,因燃油耗尽,恰巧迫降于老街以南大石缸坝,做客人纷纷前往看希奇,“人山人海”,热闹头上加热闹。这场婚礼,前后持续1个月,共花消英洋5万多元。但不是“土司白花”,因为来人来客,“送的皆是厚礼”。
七是认亲会亲。通常讲好并兑清礼钱之后,新郎新娘在父母或亲属陪伴下,带上茶包礼信、1个鲜猪膀及贡献老人的布料等礼品,回新娘后家,认亲会亲。其中,认亲是新郎向新娘父母、公奶行大礼;新郎新娘双方父母,向天地祖宗行大礼;从此成为顶头亲家。至于会亲,主要是新郎新娘向女方叔伯母舅等近亲行大礼,长辈会给他(她)们送上一个红包。双方长辈亲属,会坐下来交谈,协商统一成亲之后,班辈长幼称谓改动问题,习称“换口”。比如新郎要跟随新娘,称谓女方亲属;新娘要跟随新郎,称谓男方亲属;从此大家成为亲戚。
④丧葬习俗。果敢汉人,传统行棺木土葬。长辈病危,儿女及亲属,要守护于身边,以为送终,习称“接气”。人咽气后,要喂“银器”,即碎银子。然后洗沐,穿献寿衣、寿帽、寿鞋,停尸中堂,稍后入脸。同时,派员传报死者后亲后人,前来“严盖”。
灵枢停置中堂,点香嫩。孝子则轮流守灵,并分头向亲朋及邻舍报丧,习称“传孝”。
集镇地区,则散发“计文”,说明某某人,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或内)寝”,择定某年某月某日“悬索”和“调经礼样”,某年某月某日“家祭展奠”、“酬谢宾客”,某年某果放丧事,通常也要择吉日。还要聘请道师开吊念经,超度亡灵;或者从简,也要月某日“发引安葬”,“承蒙苍临指教”等。
请道师“开阴喂”,也算超度指路。开吊时,还会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制作钱树,扎“三人一马”,或扎“半堂”,乃至扎“狮象鹿马”、“棺罩灵房”、“金山银山”等。近年老街等集市地区,还扎纸车、纸电视等祭品。死者的子女后人,还会以全猪、全羊或汤饭等贡品祭献,习称“献饭”。一般持续三五天,有的古稀死者,会持续十天半月。
出演时,要有8个人抬灵枢。孝子孝孙,要跪伏于地,让灵枢从头上抬过的仪式,习称“搭桥”。一般各个家族,都有自己家族的墓地。葬后3日之内,孝子要送水送饭至基地,祭献亡灵。一月后,要献满月坟。3年后,行脱孝祭礼。
历史上大多数百姓人家,安葬故人,仅用毛石垒坟头,然后用泥土垒坟身,其坟墓为鼻梁形。土司、土目及达官贤贵之家,则请保山、施旬、龙陵、永德等地工匠,建造石碑墓,其形状多为“一桶鼓”和“轿子坟”两种。今红岩、慕泰、崇岗等地,有清代碑基:西山、兴旺、东山地区保留者,少数为清代或抗战前后所立;多数则为20世纪80年代的后人为前人而立。其中,杨氏土司碑墓,除火烧寨一处3冢,已被山体滑坡淹没外,其余还有老穷岩、南里、白坟、上鱼塘、下鱼塘等5处保留。碑墓规模、工艺上乘者,为下鱼塘杨文炳之基。其结构为轿子坟,系用人工打制的变质岩五面石垒成,以大理石为三碑四柱,门、榴、柱、侧,均有精雕的竹梅松柏、福禄寿禧等图案浮雕及檢联警句。基高226厘米,长267厘米,宽178厘米,总体约11个立方米,至今保留相对完好。其碑基橙联有“立言立行立德,亲民亲善亲贤”;“面对扎马高岗,足履滚滚怒江”;“云山苍苍怒水寒,暂人去兮不复返”等。据当地故老回忆,当年(1950年1月7
B)杨文炳在西山竹瓦寨去世,墓地则择定在西北约100公里程的怒江东岸下渔塘,送葬单程,就用了4天才抵达墓地。沿途各站,如大水塘、拱掌大山等地,均事先由各户各寨派员,搭建临时棚房,杀猪宰牛,接待送葬队伍;其丧事耗费,由土司衔门承担,并不另行摊派民众。相传当时西帕河上已建有一座石拱桥,杨文炳的灵枢及两三百人的送葬队伍,包括被人抬着走的狮象鹿马等祭品,就是从这座桥上通过。恰巧当年雨季,这座桥就被暴涨的洪水冲垮而毁掉。民间因此又讲出了一个传说:据说此桥建成之时,工匠曾有言在先,大意是此桥只准“人骑马过”,不能“马骑人过”。因为送葬队伍中的“狮象鹿马”,都是有人扛着过桥,成为“马骑人过”。结果,得罪了老天爷,老天爷一怒之下,就把桥给毁了。传说终归是传说,但自从桥毁之后,西帕河两岸交通,无疑有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辛,乃至几乎年年有洪水伤人的疆耗。缅共时期,在原桥址建造了一座铁索驿道桥,两岸驿道交通有所改善,至今仍保留使用。和平同盟之后的2000年,横跨西帕河上的公路石拱桥落成,天暂终究化为通途,两岸人民往来,十分便捷,包括迎亲送葬,依然如故,但大桥则当然不动。
⑤节庆习俗。春节,是果敢汉人的主要传统节日,习称过年。通常腊月二十四,即开始打扫房子,打扫庭院,打扫寨子,备好柴火,并着手春爬粗、捂白酒、熬麦芽糖、购买香纸糖果及烟花爆竹、添置新衣服等准备工作。其中,男人们还要砍好陀螺、安装轧花车秋千;女子,则要缝绣球包等,以便过年娱乐;习称“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叫除夕,家庭成员通常都要回到家中,全家团聚,晚餐菜肴不能少了“蒜苗炒肉”这一碗,意在警示做人过日子,要有算计,要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夜晚,要烧“千年火”,点“万年灯”,以示红火不灭、光明不息。同时,全家人要“熬寿岁”,直至午夜亥时与子时交替,即零点报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以示驱邪除魔、除旧迎新,祝福天增岁月人增寿,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安康。同时,要贴门神和春联。还要给各道门帽、仓储屯萝、犁杖家具、硅磨鞍架等,贴上钱纸门封,以示邪恶不准进家,又示财产得到封存。大年初一,通常只吃鸡蛋、汤圆、豆粉、粑粑等甜食素食,不动荤、不扫地、不吹火、不泼水、不进人家正堂屋门,但要抢头水。相传忌讳动荤,表示不杀生害命;忌讳扫地,怕将财气扫除;忌讳吹火,怕来年出现风灾;忌讳泼水,怕来年出现洪灾;忌讳进人家堂屋门,怕踩坏人家门风。至于抢头水,图的是勤奋、领先而不落人后的意思。通常大年初一当天的饮食,由男子主办,给妇女彻底休息。初二,杀鸡煮肉,打“牙祭”,开财门,即新年开门,首次献庙,首次献天地君亲师,并请一个童男子来家“踩门”,即开财门;末了,要送给童男一点钱,一块糖,一根陀螺线,表示感谢。若请不到适合的童男子,则要到寨外清静之处,抱一个石头回来,系上红线穿铜钱,贡献香纸火;末了,送回原地原位,称为请石佛开财门。初二,祭事很繁忙,还要集体献龙、献庙及出行。有些人家,还兴扫坟拜墓。其中北部地区,献龙一项,一般由上年有男孩出生的人户牵头,贡献一头小猪为三牲;若没有小猪,即以公鸡为三牲。出行祭祀,通常用耙粗、灌肠、脊肉、糖果等,一般到村外荒郊清净草地举行,要烧香纸火,放鞭炮,祈祷当年“出门大吉”、炸地烧得好及五谷丰登,同时表示,经此仪式之后,可以出门出村去娱乐活动。初三开始,村与村、寨与寨,相互拜访,开展打陀螺、打秋千、打包等活动。正月十五为元霄节,要把大年三十所贴各种门封取下烧掉,同时,吃汤圆。表示年已过完,可以启用各种工具,开展生产活动。过年期间,通常大家都要穿新衣服,人人要和和气气,忌讳与人吵咀骂架,共同营造团结和谐的节日氛围。
除春节之外,果敢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还有“二月八”,要杀鸡、蒸团子,叫猪魂,还要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来团聚,有人因此又把它叫做“姑娘节”。三月清明节,要戴柳条,插柳技,杀鸡,蒸黄饭,扫坟拜墓,祭奠祖先亡灵。五月端午,要包粽子,吃葛蒲炖肉。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火把节,要杀鸡,献山,钞地边,撒火把。七月十四即“七月半”中元节,要接亡、献亡、送亡,烧包烧课,祭莫已故祖先。“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献月神,全家团圆,祈祷金秋平安等。
⑥禁忌习俗。果敢汉族,古代禁忌相对较多,比如“丁不剃头,亥不杀猪”;“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属相相冲,不宜结婚”;出行野外,忌用豺、狼、虎、豹等词汇或谐音词,比如虎,只能称“大毛”;柴,因与豺谐音,只能叫“站格”;肉,只叫“下数”;筷子,只叫“帮手”;姜,只叫“热乎菜”;坟地树、后土山神树,以及其它古树名木,不能砍伐;女人,不准献饭;进村,不准拖柴草;稻林庙林的树木不能砍伐,甚至枯枝落叶,也不能拿;野外食宿,不能搞煎煎炒炒;不能在村寨公共场所唱山歌;不能在长辈面前路二郎腿等等,有些带有迷信色彩,有些则是一些传统规矩,有些则为了防御猛兽侵害。进入现代,明显不科学的忌沛已经淘汰,有些文明的规矩,则仍有保留,比如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精林庙林环境等,得到了较好维系,客观上起到了维护村
⑦杂礼习俗。果敢汉族,至今仍保留许多杂礼。比如嫁要择吉日,起房盖屋也要择吉日,还要择房向;墓地则要看风水。生孩子,亲友会来送祝米,主人要请满月客;寨自然生态环境的效果。
进新房,也会请客;通过搭桥或抓米,为孩子找干爹,老人则成为亲家;青年男子,相处要好,会结为朋友弟兄:青年女子,相处要好,会结为姊妹;还有过生日做寿、叫语言 汉语。按语言学谱系分类法概定,属汉藏语系汉族语。一般可以分为北魂、贡土、开财门等等。
方、客家、闽、粤、赣、吴、湘七大方言;果敢汉话,属于其中的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则可分为北方、西北、西南、江淮4个次方言;果敢汉话,属于其中的西南次方言,可分为云、贵、川及湘桂豫局部4个再次方言;果敢汉话,属于其中西南次方言。
云南再次方言,可分为滇中、滇东北、滇西、滇南4个片区方言;果敢汉话,属于的云南再次方言。
滇西片区方言,可分为大理、洱源、保山3个小片方言;果敢汉话,属于其中的保其中的滇西片区方言。
保山小片方言再细分,果敢汉话,应该是永德、镇康小区果敢话。(参见《云南方言概山小片方言。
按照果敢方言考辨分析,果敢方言的特点为:古全浊声母清化读为清声母;辅音韵述)。
尾较少;古平声分阴阳两类,古人声消失;只有4个声调;除阳平声调中部份文字的音调,与普通话略有差异外,语法词汇,与普通话一致;因此,被人们称为西南官话之一。其原因在于果敢汉族先民,多来自北方方言地区,至今果敢的一些方言词语,还可以在宋元明清文学话本、杂剧、小说中,找到出处。比如果敢方言词汇中“发摆子”即疟疾,《水浒后传》有:“我正在发摆子,动弹不得”;“抱蛋”即禽类孵卵,《聊斋但曲集》有:“那小燕子方才抱出”;“拌咀”即争辩,《红楼梦》17回有:“只别叫他们拌咀”;“背时”即倒霉,《竹叶舟》有:“小生好背时也”;“不消”即不必,《五代史平话》有:“不消贤弟下手”;“匹力扑六”即东西接二连三掉在或丢在地上,《醒世恒言》有:“匹力扑六的好像切菜一般”;“名堂”即名目花样,《官场现形记》有:“这个名堂叫做朝天一柱香”;“多心”即猜疑,《吕氏春秋》有:“封虽多心,弗能知矣”;“浓包”即无能,《姑妇仙》有:“真是个浓包货”;“搂搜”即寒酸而又不检点,《后西游》有“性情搂搜”;“偏生”即偏偏,《杀狗劝夫》有:“怎奈我眼里偏生见不得他”等等,因此,果敢方言,堪称又是古汉语北方话的一种历史遗存。近10多年来,特区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据统计除西藏、内蒙很少有人到果敢之外,中国其他各省区,都有人来过果敢,其中开办医疗诊所一项,就囊括了14个省区的人。
这些来果敢的人,不仅带来了外界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多元的语言文化,因此,果敢又成了当代东西南北语言荟萃的一个百花园。这些人与果敢的语言交流,似乎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们都听得懂果敢话,久而久之,甚至操起了果敢话;也许这就是果敢话历史源流的现实注解。
果敢汉话,总体说来,“音素纯净,调类简明,词汇雅达,语法平正。虽与中原相去万里,而语言固无杆格也”。(参见《云南之语言)。但,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因素,果敢汉话,又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语音的阳平声调值仅为31,比普通话阳平声调值35要低,而且找不到近似的声调值。当代《新华字典》,收录常用古入声字为600个,在果敢话中,这些字差不多都读为阳平;而在普通话中,读为阳平仅180个,其余420个字中,有246个要读为去声、128个要读为阴平、46个要读为上声;假若果敢人要讲标准普通话,就得记住这420个字的声调。比如“绰”,果敢话读阳平“chao”,普通话读去声“chuo”;“绑”,果敢话读阳平“bang”,普通话读上声“bang”;“缓”,果敢话读阳平“huan”,普通话读上声“huan”;“守”,果敢话读阳平“sh6u”,普通话读上声“shou”等等。因此,果敢话也叫做阳平与上声混淆,如“尤”“yu”与“有”“you”不清;前鼻音与后鼻音莫辨,如“扮”“ban”与“棒”“bang”不明。其次,因果敢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果敢汉话词汇,特别是地名、物名、职官名,有的往往是少数民族词汇直译。比如“果敢”、“昔娥”、“慕泰”、“拱撒”、“拱掌”、“崇岗”、“滚弄”、“芒究”、“帕卡”、“糯娥”、“芒东”、“热硝”、“仰况”、“马酸包”、“骂木”、“骂课”、“骂榴”、“经动”、“坐把”等,均为傣语音译沿用的方言词语。比如“一坎”(一格)、龙基(男裙)、茅扎(小土司)、夏戈也(自卫队)、猛(糕点)、谬尼(镇区)等,均为缅语音译沿用的方言词语。
此外,果敢方言中,还有一些特别的土语,比如“他”,读作“拉”;“钥匙”叫“锁心”;“床”叫“掌”;“写个字据”叫“做个字”或“给个字”;“一张10元币”叫“一张一亢纸”;“不是吧!”说“不是不!”;衣裳的小充袋叫“谷肚”;洗澡叫“洗水”;松树叫“明子树”;水牛习称“耕牛”;自称“我们”为“阿目”;“你们”为“弯”;历史用语“做鸦片生意”习称“翻烟花”;长途驿运叫“驮脚”;祭祀做斋叫“做好事”;“下冰雹”叫“下雪”;形容东西太少,称之为“指甲屎”;生病称为“难在”;感冒称“寒凉”;电池叫“电油”;腊烛叫“洋腊”;煤油叫“洋油”;塑料布叫“秧纸”;雨伞叫“撑子”;千斤顶叫“小矮人”;开火地叫“开炸地”;石器中的石斧,叫“雷模”;传统度量衡单位有“排”(5市尺)、“等驮”(10等为1轨)、“拽”(1搜约等于1.5公斤)另外,果敢方言中,还有一些谚语箴言。比如:“春要洋烟冬要谷”(收租收课);“不怕放账的英雄,只怕欠账的真穷”;“不放不发,一放就塌”;“放在人手,要等人有”;“跟脏问贼”;“荒郊杀人,责问地主”;“歇客有主,面马有桩”;“树桩烂,崩龙搬”;“多养一条黄母牛,不如多蓄一棵岂木树”;“费了油腊灯不亮”;“杀人偿命,借债还钱”;“一雷响天下”;“有钱要读书,无钱要养猪”;“没有算计一世穷,算绝算尽天不容”;“家有千财万贯,血财不算账”;“丫叉未砍,搭什么掌”;“甘蔗没有两头一样甜”;“大富靠天,小富靠勤”;“生儿是名气,生女是福气”等等。
宗教信仰果敢汉族社会,仍保留较完整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同时,又兼收并蓄儒、道、释、墨等伦理教义。呈多元共存、相互融通、各取所信、宽松自如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宗教社会形态。民间的说法有:“有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动神知,心诚则灵”;也有“有事就信,无事不信”;“随遇而安,到乡人俗”等。目前,较流行的宗教崇拜祭祀活动如下:
①精神崇拜。精,其原始本意为收获谷物。《诗经·魏风伐橙》有:“不稼不稿”,意为不种无收。《康熙字典》解:“种之曰稼,敛之日精”。后来逐渐被神圣化,如《礼交特牲》有:“主先精而祭先精”,其注云:“先精若神农,司精后樱(ji)是也”。
神农,即古代华夏族神农氏的部落首领,又说就是炎帝。他以帮(si)为农具,教民农耕;尝百草,教民治病;被尊为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后为另一个华夏族首领轩辕氏即黄帝所败,黄帝因此成为古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统一领袖,并开始有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发明。但人们为了纪念神农氏发明农耕的功劳,往往炎黄二帝同称,比如“炎黄子孙”。所谓后稷,又名周弃,为古代华夏族周氏始祖,夏禹时代出任农官教民耕种樱(高梁)和麦,故得此名。神农和后稷,这两个与古代农耕兴起有着重要关系的古人,后来被人们奉为农耕五谷之神,即“稿神”。人们祭莫他们,意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至2006年,果敢特区保留祭祀活动的精林稿庙20余处,大致为“一乡一精庙”。
一般都由民众推举的一个“精头”,维持祭祀日的活动,监护稿庙安全,但不住稿庙。居家或个人,有什么祈求或还愿,每逢通祭日,即夏历地支猴虎之日,即可自由前往稿庙,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所用三性贡品,根据家庭和个人情况自定,有的杀鸡,有的杀猪杀羊,有的甚至宰牛等。其次,就是香烛、钱纸、爆竹、烟酒、糖果等。通常五月端午节后,各乡政府会统一安排,适当摊派各村寨,组织一次全乡献稿即公祭活动,一般要杀猪宰牛,家家户户都要派代表参加,成为各族各界参加的朝山聚会;祭祀结束,大家一齐在稿庙聚餐。其他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会以单位名义,组织年度性集体献精的祭祀活动。届时,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熙熙攘壤,热闹宛若民间客场。目前,果敢保留的稿庙中,较知名的有老街东面戴家寨稿庙、老街西郊南里稿庙、慕泰东北侧稿庙、清水河牛坪子稿庙、西山区楂子树荒田稿庙、清水河水沟洼伞巴稿庙等。这些精庙建筑,一般分为祭祀的神堂、做菜饭的厨房、就餐休闲的廊房等,多数为砖木结构的铁皮瓦顶建筑。这些稿庙周边,因人口相对集中,几乎终年香火不断。其中,与众略有不同的有3个稿庙:一是牛坪子稿庙,既供奉稿神,又供奉“诸葛武侯之神位”,有联云“山神有威方方应,稿动无私处处行”;二是伞巴稿庙,不得在稿庙杀牲,仅供奉熟食,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只能回村寨统一聚餐;三是戴家寨稿庙,每年端午之日行集体供奉。凡上年生男孩之家,通常要供奉1只公鸡;生女孩之家,通常要供奉1瓶酒;其余,每户供一碗米、5元钱;大家共祭共餐。相传戴家寨稿庙,是老街坝最古老的稿庙,今南里稿庙的稿神,是杨氏土司从戴家寨稿庙接去,才开始供奉祭祀,而逐渐形成当今之规模。据说戴家寨稿庙,还保留稿猛老爷的“神印”。
②诸葛亮崇拜。诸葛亮(181-234),今山东沂南人。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为刘备的军师,蜀国的丞相。225年他率军平定南中,开设郡县,传授牛耕技术,推行“以夷制夷”的怀柔政策,对巩固和开发中国西南边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特别是滇西的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历史功绩,给他树碑立祠,并逐渐发展为神圣崇拜。至今,果敢还保留“诸葛营”、“诸葛城”、“诸葛庙”、“诸葛炮楼”、“诸葛营盘”等遗址遗迹或古地果敢崇拜祭祀诸葛亮的中心地点,在果敢中央山脉北段的诸葛炮楼遗址。相传若遇地方变乱,四围周边,不时会听到炮楼山传出的枪炮声。至今炮楼遗址残垣、古砖古瓦,仍有保留。其中古砖规格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10厘米;古瓦规格长22.5厘米,厚1.7厘米,大头宽20厘米,小头宽18厘米。古代至现代,曾相续在遗址傍修庙祭祀。1996年之后,西山区芒罗新寨刘永康,捐资3万余元,推通了通往遗址的公路。
后来,又有人捐资重修庙房。现在庙房,为水泥大砖、铁皮瓦顶建筑。其中,有神殿、厨房、廊房、庭院、水井等。还用大理石制作了一块庙志碑,碑文有“观今残墙古砖,仍存诸葛孔明传奇”;“世代崇拜叩祭,降临国泰民安”;“出山展开八阵图,军师任重一身扛;历史书中成演义,第一军师是篇章”等。祭奠崇拜孔明的立意、方式、方法、规格及程序,与祭奠神农、后樱的献稿,大同小异;也是猪、鸡、牛、羊为三牲,香烛、烟酒、糖果为贡品。既有居家个人,独立自由自主祭祀;也有集体统一祭祀,统一聚餐。果敢地方历代主要职官,通常择年率领文武官员,参加一年一度或一年两度的群众性朝拜活动,传统祭祀古今不衰。与献稿有点不同的是:“献炮楼”祭孔明的节令,一般定在农历“三月十五”和“八月十六”这两天。
相传因炮楼古庙平常无人看守,曾有路人贪心起意,盗走古砖,以备私用。结果,走到半途,肚腹突发绞痛,服药敬神皆无效,不得已只好把古砖送回原位,绞痛乃止。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亵渎神灵,必遭报应”,逐渐成为民间宗教的传统约束,即你可以信而祭之,可以不信而远之,但你不能不敬,更不能亵渎妄为。大概因为这个原因,至今诸葛炮楼遗址遗物和生态环境,依然保留完好。果敢境内的其他稿庙稻林、土主庙及其庙房林,也保留完好,其中一个因素应该是得力于宗教传统观念的约束。
除炮楼山诸葛古庙之外,20世纪90年代,大水塘乡麻花林人,又在大水塘通往小街公路沿线的洋人包包山脊,新辟了一个祭奠诸葛亮的新庙,与炮楼山相距约5公里,还建盖了一幢水泥大砖垒成的铁皮瓦顶的简易庙房,习称“新炮楼”。因此,也有零星香客,在此举行祭拜活动。其祭祀礼仪,与诸葛炮楼古庙大同小异,其信众规模,诚然不可与炮楼古庙相比。
③关公崇拜。关公即关羽(?-219),今山西临猜人。三国蜀汉名将,刘备结拜弟兄,有“忠诚、仁义、威武”之名声,死后被人们神化为关圣帝君,即关帝,为之立祠建庙,奉为神灵崇拜,在中国西南特别是滇西,更为盛行。这与明末清初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这个组织,把关公奉为“祖师”,有很大关系。
天地会,对内称为“洪门”,取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的“洪”字为代称,入会者均称为“洪门”或“洪家弟兄”,又称“洪帮”或“红帮”。其原宗旨是“反清复明”,教规有“生死相顾,破烂扶持”等。其组织及影响,曾广布城乡,延伸至海外。据《果敢》一书载:由于果敢出产优质鸦片,云南、四川、湖南等地商人,在清代名即涌入果敢经商。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以关公为祖师的洪门弟兄。因此,所到之处,都组织“致公堂”即“堂口”,团结联络洪门弟兄,维系洪门精神,相互提携照应,以求生存发展。因此,关公崇拜随之带到了果敢。照说先是土司属官参加了洪门的“华英会”,结果,“大水塘街的官老爷们,都是大爷”。后来,在洪门弟兄合议赞助之下,在老街西侧空地上修建了一幢草房关帝庙。按《果敢》一书关于“关公庙修建早于观音庙10多年”的记述,时间当在19世纪中叶即清成丰年间。后来又改建为砖土木瓦顶的庙宇,并历经修茸(音气),保留至今。祭拜关帝的日期为农历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
1929年杨文炳袭土司职后,为打击属官割据势力,加强土司集权,解散堂口组织,严禁洪帮活动,洪门组织从此消失。但民间对关公的传统崇拜及祭祀活动,则沿袭至今。香客祭奠关公通常与祭奠观音菩萨,相继进行,即一庙两个殿,分别烧香磕头而已。其中关公殿,门旁有哼、哈二将的塑像,中堂供奉有关公及关平、周仓泥塑神像等;有“古今一人”、“神威远镇”、“威镇乾坤”等木雕历史题匾;有“伐魏抗吴皇皇忠义参天地,兴蜀立汉耿耿赤胆贯河山”;“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行四时合其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雕漆历史楹联。
其次,是慕泰大庙。系历史上主政慕泰的赵氏经动倡导建立,除中央供奉关公及关平、周仓泥塑神像外,还供有观音、财神、龙王、土主、文昌、吕洞宾、雷神等神像。同时,有“诸圣参天”的题匾,有“帝德参天慈光普荫,神威贯日利济同沾”等楹联。据当地老人讲,保存至今的慕泰大庙,历经1940年、1952年、1995年等多次修莲,方保留至今。现为土木结构铁皮瓦顶、一正一厢一围墙的庭院式建筑,保有签书、签筒、签片等“求签问卜”的器具。
④观音崇拜。观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为梵语“阿缚卢帜低湿”的意译。本译“观世音”,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只好略称“观音”,也译“观自在”。民间寺观所塑观音,多为女相。传说她有33身32应,可以“广化众生”、“普门示现”、“救苦救难”。观音菩萨,通常与“大势至”即“得大势”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陀的左右协侍,合称“西方三圣”。
据《杨氏谱系·序》载:果敢土司杨国华(1828-1875),“年逾不惑,膝下尤虚,乃虔心许愿,到大理观音塘求子,并背来观音圣像,于老街建庙祀之”。按《杨家》载:时间是1870年,即清代同治9年。这是至目前为止,已知果敢引进大乘佛教观音崇拜的可考的主要文字依据。杨国华主建的观音庙,与在此10多年前建立的关公庙相连,一前一后,占地约4亩,统称大庙,即前面为关公殿,后面为观音殿;大致呈两个相通的四合院的结构。正堂贡奉的有观音及北斗星君、南斗星君;还有文殊、普贤和十二元觉神像。殿内悬挂有“五行七政”、“闻声救苦”、“慈光普照”等题匾;还有“清净瓶插绿杨柳点点滴风调雨顺,普陀岩宿白鹦鹉声声叫国泰民安”等精雕古楹联。1968年,夏戈也曾以老街大庙为据点,对抗缅共人民军,战火中部份房屋受损。1989年和平同盟之后,主席彭家声,曾倡导兴工修缮,但尚未完工而被兵变内乱所打断。1993年底,即杨茂良主政后,继续修缮工程,成就现在的规模。
果敢祭奠观音的聚会,主要是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会,相传这一天是“观音诞辰日”。庙会,由庙产管委会主办。一般始于二月十八日下午,至二十二日结束,历时5天。其中,从十八日午夜至二十二日上午,为斋戒期,仅吃素,不动掌,四围周边乃至全县村寨居家,节日期间通常要停止屠宰。信徒对观音的供品,主要是香、烛、钱纸及水果。通常信徒与会,有上功德、写祝表、许愿、还愿、磕头、烧香,以及抽签问卜等。庙会期间,备有免费的集体伙食,费用由管委会以功德收入统筹度支。庙会期间,一般都设有记功德、代写祝表等服务台。会后要清理结账,功德收入若有盈余,列入管委会项下,作为今后庙会活动或修缮庙宇之用。据《果敢》一书载:上功德多寡,根据个人的愿望,自己作主。其中,一次上功德捐款200元以上者,要刻石留名;写祝表,每份收费3元。以往,一般每会收入功德款约3万元。近年,每会收入功德款约6~8万元。除去办伙食等开支外,一般可结余2万余元。庙会期间,除祭祀活动外,还有集市贸易、娱乐等活动。果敢城乡各地,乃至滚弄、腊戌,以及中国边民,各族各界、男女老少,都会来参加聚会,被称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万头攒动,盛况空前”;据说赶会总人数上万,最多达五六万。除二月十九观音会之外,祭祀观音的活动,还有观音得道日(六月十九),观音功德园满日(九月十九),均由法师念经,但聚会人员,没有二月十九观音会那么多。
老街大庙,除观音会祭祀活动外,还有正月初九“天诞会”,据说是祭祀玉皇大帝的生日;三月十五“财神会”,据说是祭拜赵公元帅,祈祷发财;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关圣会”,据说是祈祷关公保佑;九月初一至初九“九皇会”,斋戒念经,据说土司时代,在这9天中,不得屠宰;十月十八“地母会”,据说是祈祷地母保佑等。平常,大庙一年四季开放,行人路人,随时可以进香祈祷、瞻仰观光。庙门外,有许多摊点,零售香烛、钱纸、糖果之类祭祀用品。
据《果敢》记载:老街大庙历史上属土司主宰的官庙。住持及法师,由土司任用或册封。已知1942~1962年,住持法师是熊掉岩人普桂林,法名湛源。1963~1968年,住持法师是小动乃人李子俊。另有两个“和尚”,专司香火、维持环境,他们虽已剃度,但不吃斋,还抽鸦片;1968年,缅共人民军进入后,两个“和尚”,随之消声匿迹,不知去向。1989年,实行和平同盟后,住持是四川籍流落军人杨康宁。1993年,重新续修大庙,成立庙产管理委员会,主任白所成,副主任李文光,委员有侯刚、施贵生、何贵祥、杨文全、杨大。2000年,管理委员会作了调整,主任杨忠卫、副主任李文光;委员有何贵祥、施贵生、字成良、仇金玉、张凤云。下设会首和住持,并实行工资制,每人每月发工资350元。庙会期间,一般要聘请100多名服务员工,也会按实际出勤,发给工资。
除老街大庙观音殿之外,近几年果敢地区又在老街市北郊,新辟了两处佛教寺庙。
一座是老象塘观音山寺庙,有盘山公路直达山顶,有神殿、凉亭、住房等建筑,供奉观音塑像。有“登象山高峰展望四方美景,拜观音菩萨祈求世代平安”等题联。既是宗教崇拜圣地,又是旅游观光的景点。登临其巅,老街、南伞一览无遗。住持是姚关籍杨福为,设施由彭家声、郭再勋、李正福、赵伟昌等30余人,以及银丰集团等23个单位,共同捐资11万元建成。另一座是昔娥睡佛寺及佛洞,位于南天门山东麓,昔娥坝边;依山傍水,建有正殿及放生池等附属建筑。供奉有一尊总长约19米的睡佛侧卧塑像,左右塑有10余尊菩萨塑像,气势恢弘,巍峨壮观。其西侧为睡佛洞,系就暗河溶洞建成的保股,总进深约100余米,洞高病宽平均各10余米,河流水年不能,已要就著事神像40余等,并由电灯照明、塔称地下血窗。睡佛等群体工程、动工于2003年3月17日、拨工于2006年3月10日。已成为禁取又一佛教圣地和著名的旅游景区。工程由影家声及各界人士推资建成、今守应由借据住持。
⑤建维做责。习称“打整政责”。雕、音“叫”。一种古人新将神灵的禁礼。战国时代楚国际献家宋玉所作《高度》有:“重诺神、礼太一”;清代音营养新作(红楼梦)有:“打三天平安醒”。请代滑松龄(即责志具)卷8有:“至金胶、继荐阵亡将士”。建想、通常指管道“为健除灾票”而设的祭把道场。
果敢大规模建整设备,始于19世纪中叶清代成同时期。据说每逢属鼠年,举行一次全层性建想、道极设在老街大庙。时间多选在冬春干季,活动时间一般为7天。主要是聘请律教、道教资深借组法师、越度地方战乱死难的亡灵、析待佛祖和各路神灵、降纸伏度驱形、以保地方平安。同时,还要聘请或班子唱戏,据说“耗费特大”。(果歌)一招载:抗成前、“举行过好几次”。抗战后的1948年,为超度抗日死难军民及新故士司太太得淑敏的亡灵,举行过一次大壁、祭祀7天所需功德钱,摊派到村户。祭祀期间、全县实行禁署素食。据说:“耗费比观音会甚多”、但“收支大体相等”。1949年春,相传死难亡灵给畅文高等会前“托梦”,说上年大醒超度不灵,故又重新搞了一次大型、规模形式、与1948年相同、但换了另一茫借但道师。1963年,虽然果敢已开始进入动乱,但还是举办了一次大腿。1995年春天,杨茂良主政期间,虽未逢鼠年,但还是搞了一次大意。据说是超度20世纪50-80年代地方战乱中死难的果敢籍人士,列名在册者普达1500余人。
除全县性建能活动之外,一般民间,也有家族或家庭为单位的建醒做斋的祭祀活动,一般都要请法师、道师先生念经、请神祭祖、祈祷平安。祭事往往通霄达旦,持续两三天,甚至七八天,且实行斋戒素食,习称“念经”、“做斋”、“做好事”、至今仍有保留。相传果敢知名的法师,是老街地区大新寨杨家。因此,人们往往把大新寨杨家,称为“法师家”。还有熊掉岩普家、金竹林鲁家、小动乃李家,已经移居腊成,但仍子承父业,在当地继续操持法师职业。
⑥跳神。果敢汉族社会,若从家庭式宗教崇拜形式上观察,可以分为两个部份、即一些人家,崇拜佛教道教,行“做斋”等祭祀礼仪;一些人家,则既崇拜佛教、道教、又亲拜“多神教”,行“跳神”等祭祀礼仪。跳神,即聘请端公来家主持祭神的活动。所祭神仙,据说有100多个,如“观音老祖”、“陈大老爷”、“动大老爷”、“银花小姐”等等。端公所用神器,有圆扇形的羊皮鼓、摇铃等。祭祀程序有“请神”也叫“背神”,以及“打财”等。大意是要把那些主宰人间的众神仙及祖先神灵,请到凡间,为人们指点“消灾免难、当家理财、为人行事”的迷津,解除三灾八难,保障人畜康宁。清代蒲松龄《即斋志异》卷6有:“请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姿作态,名曰跳神”。果敢民间祭神活动,一般三年一祭;也有因为升官发财,提前跳神祭拜的情形。祭神时间,一般是当天太阳落山时开始,跳一个通霄。届时,主人家会杀猪宰羊、接待三亲六成和左邻右舍;夜晚跳神时,寨中或附近青年男女,会来看热闹。在果敢,祭神活动依然保留,而且比做斋还要频繁;从事司神的“端公”,为数还不少。其中、西山区小蚌塘一个姓李的端公,还在居家庭院一侧,建造了一座高约丈余的祖师白塔。果敢上六户、中六户地区的端公,还被江西一带民间,请去“跳神”,一跳就是接二连三、十天半月、乃至成为谋生的一种兼业。
⑦献庙。果敢无论大村或小寨,都会建有一座庙房,庙房周围林木保留完好,习称庙房林;往往成为各村各寨的特别防护林和风景林。除非特殊自然灾害或战火祸及,通常不会有人为损坏。献庙,即献土地和寨神,意在祈祷土地和寨神,保佑村寨百姓平安;俗语有“一山一个神,一村一个庙”。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或遇事祈祷,居家住户,自由祭献。并有“先敬庙、后敬祖先”的传统。献庙的供品,通常以杀鸡为三牲,其余就是糖果、香烛、钱纸等。
③献龙。献龙,意在祭莫龙王神灵,祈祷风调雨顺。祭祀活动,一般在各村各寨固定性出水处、水井、水池边,或温泉、江边渡口进行。有过年时集体献龙,有嫁娶礼仪性献龙,有居家遇事献龙,有为摆渡过江献龙,有洗温泉献龙等形式,供品礼仪与献庙大同小异。一般没有庙宇,多在露天进行。历史上慕泰有过献龙王的水阁楼,今仅存地除上述献墙、献诸葛、献关公、献观音、建酿做斋、跳神、献庙、献龙之外,果敢汉族中,还有“贡仙宿”,如兴旺区新平乡当归山;“献阴兵”,如慕泰大岩山;“叫魂”,即相信生人有魂,有时魂会离身,身体就不好,精神就不振作,要通过“叫魂”,把生魂招回来,栓上叫魂线,让它不再离去,以保身体安康等。其次,还有“送鬼”等迷信习俗,大意是人生了病,有的是“鬼”来危害,只有把“鬼”驱出送走,病人才会安宁等。因此,果敢汉族的宗教习俗,不仅有多元共存的特征,还有崇拜与迷信难解难分的情形。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